要闻资讯>正文

西北师范大学三下乡|中华非遗传古韵 璀璨匠心筑华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凝聚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形式展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与文化认知。

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维护中华民族精神,2024年7月16日至31日,西北师范大学“绿荫里的浪潮” 乡韵慧启实践团在陇西县马河镇杨营村杨营小学,以“非遗文化”为教育课程,开设了水墨扎染、“漆”彩一夏、“拓花草 染春天”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课,让乡村儿童充分受益于中华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扎染—— 色彩斑斓的艺术传奇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实践队员从扎染的历史渊源、民族风格及工艺特色、步骤讲解,带领孩子领略了扎染这一古老的中华传统技艺,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扎染奥秘的兴趣,引得孩子们连连提问“老师,为什么扎染出来的作品都不一样啊?”“扎染可以做出多少种不同的图案呢?”“这种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呀?”。

图为 实践队员讲解扎染的花纹特征 黎昱良 供图

在认真学习到扎染,孩子们开始了扎染创作。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着手绘制自己的图案,然后将素娟折叠成各种形状,用皮筋、木棒紧紧固定住。扎结完毕后,便进入染色环节。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同学们系上围腰,戴好手套,开始染自己扎好的半成品。

此次体验所用的染料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挑选的,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挑选的染料,板蓝根、苏叶、石榴、葡萄等一系列常见的植物均是制作染料的好材料,经过发酵、捶打、沉淀等工序,提取出色素成为天然染料。有的孩子精心选择了湛蓝与米白的碰撞,仿佛要在色彩的交织中勾勒出一片宁静而深邃的天空与云朵的画卷;有的则大胆地想要进行色彩互补混搭,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内心的独特创意与蓬勃活力;还有的孩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好几种颜料,怀揣着满满的憧憬与期待,渴望创作出一件七彩斑斓的作品,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在手中绽放,白色的布料“变”出绚丽多彩的图案,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切想象尽情展现在布料中,体现于纹路之上。

图为 孩子进行扎染捆绑的自我创作 白梅婷 供图

图为 实践队员整理孩子染好颜色,未固色的作品 白梅婷 供图

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扎染作品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看,我染的是同心圆图案”“老师,我染的像彩虹一样”“我染的这块布可以做围巾吗?”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兴奋地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现场氛围热烈。

图为 孩子们与实践队员进行扎染作品大合影 黎昱良 供图

一针一线,一浸一染,孩子们感受着传统技艺之美,染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专注而细致的动作下,小小的传承之心,正在成长。

漆扇 —— 艺术与匠心的交织

“扇舞丹青绘古风,墨染芳华醉流年。”

“以漆为笔,以扇为纸,一半人为,一半天成。”漆扇以扇子为载体,演绎流云变幻、诗情画意的东方美学。实践队员详细讲解了漆扇制作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及技巧要点。漂浮、浸入、抖动,不同技法下,扇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

图为 同组的孩子制作完作品合影 黎昱良 供图

在实践队员的讲解引导下,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扇子,开启了自己的漆扇制作之旅。他们有的精心选择漆料的配色,有的低头专注地浸染扇子,每个人都沉浸在文化与艺术的五彩海洋中,尽情享受着制作漆扇带来的乐趣。期间,团队成员特意开展了竹子的画法教学,并向小朋友们讲授竹子自古以来被视为君子的形象,是骨气的代表、正气的象征。孩子们在漆扇上自由发挥,无论是绘画还是涂鸦,都极大地发挥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为 孩子们课间分享自己的漆扇花纹 赵星婷 供图

执一支素木,点一春色彩,拨一幅画卷。当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漆扇便不再仅仅是用于扇风纳凉的工具。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与精湛技艺,已然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记忆。

西北师范大学“绿荫里的浪潮-乡韵慧启”实践团指导老师陈霞说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传播“非遗”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通讯员 黎昱良 白梅婷 赵星婷)

热图推荐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