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张苏笔庄,感悟非遗匠心:经济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溪口镇开展调研活动纪实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2
7月12日,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宣笔承艺 青春践履”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张苏笔庄进行调研实践。团队成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年师傅开展交流,观摩宣笔制作流程,与工匠交流了解制笔八大工序。
张文年老师傅向团队成员讲述选料 姚博绚供图
在张师傅的引导下,实践团队全程观察了宣笔手工制作流程。宣笔制作工序根据精细程度分为“六大工序”和“八大工序”,其中八大工序将“制杆”“镶嵌”单独列出:选毫环节需严格筛选毛料,水盆工序中匠人细致梳理纤维,制杆和装套讲究部件配合,修笔时需按“尖、齐、圆、健”的标准打磨笔锋,镶嵌注重工艺细节,刻字讲究力道控制,最后经检验和包装完成制作,每道工序都体现出传统手工艺的严谨。
孙凤珍老师傅进行笔头烘烤 姚博绚供图
交流中,张师傅介绍了宣笔原料的相关知识,指出狼毫并非豺狼之毛,而是采用东三省黄鼠狼的尾毛。他提到,近年来狼毫、紫毫等制笔原料获取受限,导致制笔成本上升,传统技艺发展面临新问题。在谈及“水盆工艺”时,他表示学徒掌握“齐毫”技巧通常需要6到12个月,体现了宣笔制作对从业者悟性和耐心的较高要求。
孙师傅向团队成员展示“齐毫” 姚博绚供图
张苏笔庄有着独特的传承故事。张文年师傅的父母曾长期从事宣笔技艺传承工作,妻子孙晓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与他共同致力于宣笔制作技艺的坚守与发展,一家人在长期实践中体现了专注极致、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与张文年及其妻子在车间门口合影,记录下传统手工艺传承者与青年实践团队交流的瞬间。
团队成员与张文年老师傅夫妇合影 姚博绚供图
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认识到,宣笔从传统作坊走向公众,不仅依赖精湛工艺,更离不开传承人的持续坚守。在工业化流水线普及的当下,张苏笔庄内仍延续着传统手工工序,匠人通过长期熟练操作保证产品质量,展现出对传统工艺的执着。这种坚守让青年学生意识到,非遗传承并非单纯的技艺延续,而是对文化根基的保护与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需学习匠人精神,在各自领域扎实钻研,助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