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资讯>正文

乡韵育美走进新城中学:数字化赋能渔洋文化传承 创新实践乡村振兴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精神,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韵育美实践团队于2024年12月25日赴桓台县新城中学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数说乡土文化,趣化研学平台”为主题,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传承渔洋文化,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转化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桓台县新城中学坐落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桓台县新城镇驻地,东傍西猪龙河,南邻寿济路,是一所集小学与初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荣膺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荣誉。学校充分利用地处王渔洋故里的地理优势,将渔洋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数字化平台构建: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乡韵育美团队聚焦乡村文化传承与文旅产业升级需求,针对乡土文化失传风险、研学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等痛点,开发了集数字化管理、智能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该项目以“双调查融合驱动的文化资源挖掘与用户需求洞察”为核心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结合问卷调查精准分析用户需求。

团队运用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及无障碍智能设备,包括智能导览机器人、多感官阅读装置等,构建科学的研学智能评估系统。项目采用“订阅服务+广告合作+知识产权授权”多轨商业模式,联动学校、文旅企业与乡村社区,形成“文化保护—研学服务—产业赋能”闭环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实践积极响应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文化浸润环境:营造浓厚育人氛围

走进新城中学校园,浓郁的渔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办公楼、教学楼楼道、走廊及教室内,悬挂了大量有关王渔洋诗词、故事、家风家训的宣传牌。学校还将南院墙开辟为渔洋文化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展示王氏家风的精髓与发展脉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渔洋文化的熏陶。

更值得称道的是,学校将渔洋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专门的渔洋文化校本教材,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我们学校地处渔洋先生故里,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好。”该校教师表示,通过课程化实施,学生们能够更系统地了解渔洋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实地调研探访:深化文化理解认知

团队成员专程前往王渔洋纪念馆参观学习,对王渔洋的生平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手镜录》展柜前,大家久久驻足。这份王士禛写给长子王启汸的80条为官箴言手稿,字迹清隽如竹,“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的训诫令人深思。这份珍贵的手稿不仅展现了王渔洋先生的高尚品格,更为当代学子提供了立德修身的生动教材。

“通过实地参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团队成员表示,“我们要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像乡韵育美这样的年轻团队来到这里,用创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这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创新传播方式: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

团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了多项创新文化产品。通过制作“清慎勤”主题动画短视频,开发H5互动产品《渔洋家风闯关记》,以游戏化方式让学生们在答题、情景选择中学习家训知识,通关后可生成专属“家风电子证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团队还运用数字化技术将王渔洋纪念馆复刻为线上展馆,通过3D虚拟技术实现“云参观”,让更多人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便捷地了解渔洋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让古老的训诫转化为贴近当代生活、易于理解传播的在地化表达。”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说。

交流分享互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在新城中学会议室内,团队举办了渔洋文化交流分享会,与新城学子共同探讨渔洋文化的当代价值。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现场气氛热烈。分享会上,团队展示了前期开发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包括虚拟展馆、网页应用、乡土资源数字化管理APP等。

“我们班最近开展了‘家训寻根’活动,让同学们回家寻找自己家的家训。”班主任分享道,“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家庭确实传承着良好的家训,只是平时没有特意强调。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也越发重视家风建设了。”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项目展望未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乡韵育美”项目顺应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入挖掘文化核心价值为导向,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了全省16地市物质文化遗产、乡土与非遗文化传承地、乡村学校等资源。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团队按照综合统筹、地域特色等方面形成整合思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和数字化呈现。

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与新城中学等基地校的合作,共同开发更多浸润式、互动式的文化课程与研学活动,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从“知”到“行”的跨越。同时,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平台的覆盖范围,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率和传播效果,打造开放共享的文化数字生态。

新城中学的实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一个缩影。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古老的渔洋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让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热图推荐

头条新闻